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妇女十二大精神,以“巾帼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引领广大女职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弘扬“四自精神”,为持续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半边天作用。根据中科院妇工委组织开展“科苑铿锵玫瑰——故事汇”活动,我研究所女工委,在全所组织开展推选在科研工作方面表现突出、成果优异的女性科研工作者,上报“科苑铿锵玫瑰”材料,经过层层严选,研究所最终选出5名“科苑铿锵玫瑰”,她们分别是陆妩、信学雷、杨志华、殷娇和杨雅婷。
陆妩,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委员、新疆核学会理事、新疆大学兼职教授。主持并承担了国家重点自然基金、gf重点预研等项目30余项,并多次评“优”;在ieee tns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中科院、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辐射物理领域“十大科技创新进展”等奖励共8项;曾获自治区直属机关“巾帼建功标兵”、自治区“优秀博、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奖、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
固体辐射物理研究室研究员:陆妩
长期从事微电子器件的辐射效应、损伤机理、评估方法及加固技术研究。35年来她扎根边疆,敬业奉献,主持并承担了该领域国家重点自然基金等项目30余项并多次评优,发表论文200余篇。针对国内外航天领域微电子器件辐射效应评估的难题,她勇于开拓,创建了省时、高效、具有普适性且优于现行国际标准的变温加速评估方法、模拟电路总剂量和单粒子协同效应的加速评估试验方法,将实验室评估时间由年、月计时缩短为10小时左右。并在辐射物理领域获得了多项国内外首创、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中科院、新疆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共8项,为我国微电子器件的辐射效应评估及加固做出了贡献。
工作照片
信学雷,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理学博士,现任中科院干旱区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及新疆特有药用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获新疆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发表sci论文33 篇,英文专著3章,授权专利32项,培养硕博研究生7名,荣获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新疆教育工会“优秀女工”两次入选天山英才工程。
资源化学研究室研究员:信学雷
夙兴夜寐,默默坚守,初心不改,贯穿始终。长期专注于民族药科学内涵的提升,把工作压力转化为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为满足团队发展的需求,放弃已有一定积累的物质基础研究投身到基础薄弱的民族药的活性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中,建成民族药活性筛选平台,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任务,发现化合物新骨架类型2个,新化合物 27个;揭示了18个组分或单体的降糖机理研究,为揭示民族药的传统用途的科学性提供了依据;获得国家标准样品证书2件,完成活性导向下的制备工艺优化6项; 参与的科研成果已有4项进行了转化,为新疆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工作照片
杨志华,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973首席科学家。中国晶体学会理事,新疆物理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曾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新疆青年五四奖章、新疆青年科技奖、“天山英才”第一层次培养人;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j. am. chem. soc.等上90余篇。软件著作权1件,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件。
材料物理化学研究室研究员:杨志华
杨志华同志致力于国家面向激光技术发展重大需求的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带领团队奉献于科研一线,率先开展并实现了基于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材料基因工程:为攻克材料“基因”鉴定难题,自主研发了材料基因贡献分析软件,并设计筛选出bof基团等新型深紫外优势基因,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非线性光学材料全局优化结构搜索,获得有望突破 “200 nm” 深紫外壁垒的氟硼酸锂,其具备了原料无毒性、无层状习性双重优势,且相位匹配波长有望实现深紫外激光输出,提供了国家急需深紫外用材料。相关成果被材料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以“vip”进行报道,被美国《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新闻报道:li2b6o9f2有望打破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深紫外壁垒,被英国皇家化学会等作为亮点报道。
作为新疆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实验室“巾帼文明岗”负责人,带领文明岗成员为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献策献力,多次组织并参与“共筑民族一家亲”等公益活动。同时,她利用自己科学知识旗帜鲜明以“手握科技利剑勇刺敌人咽喉”发声亮剑,坚定以科技的力量维护祖国统一、保护家乡发展。
工作照片
殷娇,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主要从事碳/无机矿物复合材料的开发及其在环境和储能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在材料、工程及电化学等领域的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3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室副研究员:殷娇
在环境学科默默耕耘六年有余,不事张扬,踏实做事,她秉持求真、务实、创新、奉献的理念,始终坚持科研工作服务于实际应用的信念。六年时间,自我蜕变;她为实验室搭建多个制备、分析测试平台,指导学生论文;她主动走出去寻找科技需求,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她自建中试平台,为产业化示范提供技术保障;她试图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让科研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
她说:“困难时,我信心百倍;迷惘时,我坚定立场;胜利时,我永不骄傲;挫折时,我意志坚强。”就这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难题。(迄今为止,在材料、工程及电化学等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3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科研成果转化2项。)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今后将继续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倾洒热血,开拓创新,做出更重大的科研成果。
工作照片
杨雅婷,多语种信息技术研究室,博士,副研究员,项目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中文信息专委会委员、青工委副主席,中文信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成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层次引进人才。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一三五”重大突破“面向“一带一路”的多语言机器翻译系统研究与应用”技术总负责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审稿人。承担和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中国科学院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表高质量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30余项、专利2项,辅助培养研究生30余名。
多语种信息技术研究室副研究员:杨雅婷
巾帼不让须眉,奋斗书写担当。杨雅婷博士作为新时代青年科研骨干代表,担任着“一三五”重大突破“面向一带一路的多语言机器翻译系统研究与应用”技术总负责人。入所十二年期间,集院长奖、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于一身,却并未让她止步不前,而是铸就了厚积薄发、勇于担当的使命。她从事的多语种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是助力新疆“反恐维稳”,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支撑。她建立了一支扎根边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的科研团队,并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机器翻译评测维汉非受限系统第一名。成果已在新疆、上海、广州、杭州、厦门等多地转化应用。
工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