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男,维吾尔族,生于1965年9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86年12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党委委员。1988年8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工作;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在加拿大皇后大学做有机合成方向高级访问学者;2012年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做药物合成方向高级访问学者;2015年在美国贝勒医学院做药物化学方向高级访问学者。
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2006年3月至今)、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干旱区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新疆特有药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培育基地主任;担任中国科学院国际化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天然产物标准样品专业工作组专家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兼职副主席、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科学院国际化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客座教授等。
先后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突出贡献奖、第四届乌鲁木齐市十大优秀青年、中国科学院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等荣誉称号;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突出贡献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均排名第一。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研究员积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中科院新疆理化所组建了民族药研究创新团队,现已建成药物研发技术平台、民族药中试平台、地道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国际化研发机构“四位一体”的研究布局。
二、工作业绩
1、成立中国科学院首批海外机构-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落成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塔什干基地),促进了民族药走向国际化,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稳步推进国际合作。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同志不忘初心、身怀无私、赤诚和爱国爱疆的高尚情怀,本着中医药产业走向国际化的理念,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在乌兹别克斯坦挂牌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首批海外机构“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塔什干市建成了“新药研发国际联合实验室”、“成果转移转化孵化平台”和“海外科教基地”三位一体的基础应用研究、医药产业示范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党旗飘扬在海外研发机构保驾护航。。
中亚药物研发中心作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在海外建立的科教中心之一,其建设的意义重大,中心依托新疆理化所,联合上海药物所等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优势力量,以区域特色天然药物研发为核心,以乌兹别克斯坦为重点,集成吉、塔、哈各国特色与需求进行布局和建设。中心着力打造“新药研发”、“成果转化”和“科教融合”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平台,服务于中亚、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为我国科研教育、药物品种、相关企业“走出去”做出重要贡献。
阿吉艾克拜尔同志克服各种困难,将自己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与搭建、拓展国际合作紧密结合起来,为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中国科学院“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医药和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中亚,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的药物引进到中国做出了贡献。同时,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扩大国际合作领域,致力于打造行业领先,辐射中亚的创新药物研发和成果转化技术平台,推动民族药标准体系的建设和产业化发展。
阿吉艾克拜尔研究员作为新疆植物资源化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领军人物,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在新疆乃至周边中、西亚国家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学术影响力。在他的主持和领导下,先后建成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博士点和化学博士后流动站,招收了研究所的首批博士留学生。因上述突出贡献,阿吉艾克拜尔博士先后荣获首届新疆青年科技奖、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和新疆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目前,有14名中亚留学生在新疆理化所攻读博士学位,为双方未来的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阿吉艾克拜尔研究员一直恪守“用努力成就事业、用知识服务边疆”的信念,本着“一带一路”科教先行的理念,他逐步把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为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18年度中亚药物研发中心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gmp车间固体制剂生产线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并于11月29日获批生产许可证;中医药临床研究示范基地进入二次装修阶段;“天山宾馆”正式挂牌并于11月19日获得了接待外宾资质;提取中试技术平台也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11月23日,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塔什干基地)落成典礼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亚科教基地的挂牌仪式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亲自揭牌并祝贺。
中心已搭建“一带一路”医药产业示范和人才培养国际化平台。截至目前,双方在天然产物方面的合作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发现新化合物100余个,其中先导化合物2个;目前正在注册新药3个;申请国际专利5项;签署合作协议30余项;互派学者100余人次,共培养中亚国家的博/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后3名。1人荣获“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人荣获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颁发的“中乌友谊突出贡献奖”;6人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中国天山奖”。
2、领衔新疆民族医药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发展
根据研究所“一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阿吉艾克拜尔·艾萨副所长作为所领导班子成员坚持围绕创新、服务创新、促进创新开展工作,带领职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他以身作则,多次放弃在国外继续深造和发展的很好机会,回到养育自己的热土,积极进取、刻苦努力、团结奋斗,积极发挥自身各方面的专业特长从零起步组建了自治区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使之成为集研究、开发、中试于一身,国内天然药物化学研发最好的创新单元之一。
他带领其科研创新团队,围绕新疆民族医药发展的迫切需求,主要涉及药物化学、有机化学、植物化学、民族药学、分子生物学、植物资源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现有固定科研人员66人,其中,杰青1人,中国科学院学者2人,新疆项目入选者8人,博士44人。科研队伍中有32人是从国外引进的人才或曾出国进修1年以上。作为学术带头人完成41种维医常用药材物质基础研究,建成首个维药样品资源库;获得中药五类新药临床批件2项,并达成企业转让进入一期临床研究;取得获国家标准样品证书7件,实现了民族药化学标准品零的突破,帮助企业完成11个经典维药的质量标准提升;针对新疆特色可食植物资源鹰嘴豆、石榴皮开发的功能产品,为企业累计创收2亿元。
近5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和国际合作重点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等重点项目,担任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自治区“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84篇,其中sci、ei收录302篇,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3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8项。组建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推进民族药学学科建设,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20余人,在干旱区植物资源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有机合成与结构修饰、民族药成型工艺与质量标准等方面,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已成为民族药研究领域的领军力量,为新疆民族药发展提供了大量后备人才。
3、开拓和引领干旱区可食植物活性成分及其应用的学科方向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博士针对新疆丰富的干旱区可食植物资源,2006年,在北京大学药学院王夔院士的支持下开拓了新疆干旱区可食植物活性成分研究与开发的崭新学科方向。
2008年7月,阿吉艾克拜尔博士策划、发起并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可食植物资源及活性成分国际学术研讨会”,每两年召开一次,2018年10月,其组织并胜利召开了以“一带一路”大健康产业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可食和药用植物资源及功能成分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为一个面向全球从事可食和药用植物资源基础及应用研究人员共同交流的一个定期的国际专业性学术活动,得到了相关领域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所取得的学术交流效果也得到了充分肯定。来自2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生命健康企业的教授学者、企业高管共300余人参会,共同探索可食和药用植物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道路,促进加快实现其产业化的同时与国内国际的接轨,特别是为“一带一路”大健康领域的深入合作与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研讨会的平台,与会人员越发关注围绕可食和药用植物资源的各种研究、开发工作,相互间的交流合作更加深入,范围更加广泛,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继“新丝路上民族药创新研究”高级研修班、“一带一路”和田地区特色药食资源可持续利用高级研修班开班授课,2018年还举办了民族药生物活性筛选及评价培训班,培训项目自2018年6月起,陆续开班4次,完成40个学时的培训,2个长课件录制。学员主要为近十家单位人员及国际合作交流人员、留学生等。授课的老师由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西悉尼大学、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塔吉克斯坦科学院植物与生理基因研究所等海内外的教授和研究员组成。培训班完成预期目标,为国内外从事中药民族药生物活性筛选及评价研发工作的科技人员构筑学术交流和相互了解的平台,促进了研究单位、种植基地、生产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
应乌兹别克斯坦教育部要求、受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委托,由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承办的“乌兹别克斯坦医药专业骨干在华培训班”于2018年10月12-21日在华举办,筹备和培训受到中科院新疆理化所、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的大力支持。针对干旱区特色药用资源的栽培、药用资源的活性成分、药理、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药用资源在保健品、药品、农业、林业等领域可持续利用等方面举办了12个专题讲座,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医药领域8所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的21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培训,在助力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同时,共同推动“一带一路”的科技合作发展。
阿吉艾克拜尔同志通过中国科学院海外创新伙伴计划,组建了以他为总负责人,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法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研究人员和新疆理化所研究人员的“干旱区可食植物活性成分及其应用研究”国际合作创新团队。团队以区域特色资源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为目标,以提升优势资源附加值可持续利用为发展思路,以干旱区可食植物活性成分及其应用为研究主线,通过毛菊苣、鹰嘴豆、孜然、阿克苏黄芪等干旱区特色可食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可食植物的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活性成分衍生物合成及构效关系、功能因子富集工艺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探索构建了“农业-食品加工-保健品”协同发展的技术平台,探索了提高可食植物整体研发水平的新路。
4、产学研结合,发展科技扶贫支柱产业
2013年,阿吉艾克拜尔同志带头在中科院新疆理化所建立的民族药工程研究中心,中心紧紧围绕着新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以科技创新为中心,充分发挥工程研究中心联结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的桥梁作用,加速“政-产-学-研”一体化,提升医药产业的公益研究服务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以现代民族药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其对促进民族药及其生产的标准化、现代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民族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已有gmp制剂中试车间、gmp天然药物提取中试车间和民族药制备工艺与药效评价技术平台等,为项目的中试实验和建立生产线以及注册提供了保障。目前,对外发布技术服务70项,服务单位40余家,服务次数总计120余次。
通过人才引进,提高了团队的研发实力。形成了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创新人才队伍,获自治区总工会“开发建设新疆奖”;阿吉艾克拜尔研究员坚持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并行,重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由他带领的团队对鹰嘴豆的功能成分和系列产品进行研究开发,研发出12个鹰嘴豆系列产品,并无偿转让给木垒县大龙王食品有限公司。公司迅速实现了发展壮大,通过“公司 科研 基地”的模式,在木垒县建成10万亩鹰嘴豆种植基地和1万亩良种繁育基地,促进县域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累计实现经济效益8000万元以上。2006年,木垒县一举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仅种植鹰嘴豆一项,就使当地种植户户均增收超过了2000元。鹰嘴豆系列产品荣获中国星火计划20周年成果展优秀参展项目;鹰嘴豆、鹰嘴豆粉产品荣获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畅销产品奖;大龙王食品公司被定为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新疆第五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
2014-2018年,先后建立墨玉维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2016年挂牌)、哈密新疆雪莲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阿勒泰一枝蒿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3个。基于中科院新疆分院、自治区科技厅驻村工作组在和田地区开展的“访惠聚”活动,针对和田地区特色产业和“一带一路”精准扶贫项目的需求,把和田玫瑰作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重点产业,开展了和田玫瑰标准化种植技术提升、产品初加工、反季节扦插等相关研究,同时,以科技民生为切入点,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了科技扶贫科普宣传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和助力精准扶贫做出了实质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