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一人一事”展播】中亚药物研发中心:砥砺奋进敢为天下先,谱写“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新诗篇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舍弃家庭放下牵挂,常年驻扎在异国他乡几年如一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放下便捷熟悉的生活,去挑战陌生、差异和不习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畏艰难、砥砺前行,默默奉献在中亚科技合作项目中,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率先谱写出了一首中国与中亚国家科技合作创新诗篇!
这是一支由多民族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在自治区优秀党员、新疆理化所阿吉艾克拜尔·艾萨研究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科技创新为己任,为中药民族药的发展和中亚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共同奋进。
中亚各国药用资源蕴含丰富,但医药行业落后,药用资源有效利用不足,医药市场需求巨大,俄罗斯及印度进口药品几乎垄断整个市场,而进口药品的价格远远高于本国产品,这对于经济并不发达的中亚国家,无疑是巨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中亚国家有一批受过教育背景深厚、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因条件所限而无用武之地,大量新生科研力量也因现有科研条件不足而流失严重。为了解决中亚国家缺医少药的现状,促进中亚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在中国科学院党组的坚强领导和正确决策下,2013年,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获批成立,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5个海外机构之一。
中心依托新疆理化所,联合上海药物所、昆明植物所、大连化物所、兰州化物所、西北高原所、中国科学院大学、anso等中国科学院相关优势力量,以区域特色天然药物研发为核心,以乌兹别克斯坦为重点,集成吉、塔、哈各国特色与需求进行布局和建设,率先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中乌医药科技城”。
中心获批后,研究所专门成立“中亚科技合作领导小组”,并组织力量赴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开展建设工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说起来轻松的成果背后付出的是多少人长年累月的艰辛和汗水。由于国内外文化及政策不一致,工作方式差异等,乌国工人通常没人愿意加班,加之乌国物资匮乏,国内一周的建设任务在塔什干往往需要一个月或者还多,工作进程极其缓慢。此时,中心党员同志身前士卒,任劳任怨,带着大家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语言不通,他们就趁零碎时间学习当地语言以便日常交流,生活习惯不同他们努力去融入、去克服,国外通信条件限制无法及时联系父母妻儿,他们就把思念转化成工作动力,无论是四十多度的高温,还是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始终坚守在一线岗位,用实际行动时刻感染着他人。
白天搞建设、谈合作,热馕就西瓜;晚上写总结、拟计划,西红柿就黄瓜;深夜赴机场接同事送领导,咖啡就面包;抓饭、烤包子吃到吐,与国内时差三小时的他们,甚至有时不得不与国内上班时间“同步”,为了工作的稳步推进,常常忘记饭点,忘记休息日。
为了中心的建设工作稳步推进,除了七年如一日、每年10个月的坚守,身后更有每个家庭的默默付出。阿布力米提·伊力同志因此错过了女儿的高考,艾来提·苏里坦同志甚至没来得及见到妈妈生前最后一面,赵波同志爱人怀胎十月未能陪伴左右,甚至因紧急情况临产进入手术室那一刻依然坚守在塔什干一线岗位。
在团队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下,中心的建设最终赢得了中乌两国各届领导的高度评价,包括时任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长肖开提•萨利霍夫院士在内的多名乌方领导和知名专家先后参与到了中心的建设当中,确保了中心建设的高层次、高水平和高标准。
建设中乌医药科技城
2018年11月,中心塔什干分部“中乌医药科技城”在塔什干市正式落成,成功在乌国搭建了“国际联合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科教基地”三位一体的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平台。
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落成典礼
2019年4月,中乌医药科技城的建设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2019年7月列入中乌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第四次会议纪要,2020年9月,科技部批准建立“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乌科技合作正式搭上了“一带一路”高速班列,步入高层次发展轨道,成为了国家战略中重要的一环。
中亚药物研发中心-中乌医药科技城全景
在高层的支持和推动下,中乌科技合作硕果累累。2017年,由新疆理化所推荐的中心乌方首席科学家肖开提院士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肖开提院士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肖开提院士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亚科学家。肖开提院士还和中心核心合作单位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植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夏满苏尔研究员先后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19年10月,两位专家应邀前往北京参加了国庆70周年的阅兵庆典;除此之外,另有6名专家荣获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中国天山奖”;2017年,阿吉艾克拜尔研究员和阿布力米提研究员荣获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颁发的“中乌友谊突出贡献奖”。
截至目前,有10余个国产新药、仿制药、中药特色品种,以及保健品正在乌国开展注册工作,其中抗新冠药物mindvy(vv116)、抗ed药物onvita(tpn171)、抗病毒药物rutan、抗丙肝药物sovonta和heplcin等6个药物品种已经获得生产批件,真正实现了中国药品在乌兹别克斯坦生产。相关工作被列入国家主席习近平2022年9月在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言论报》等媒体发表的题为《携手开创中乌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的署名文章中——“中国疫苗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抗疫主力军并实现联合生产,抗新冠药物获批在乌兹别克斯坦临床使用,有效守护了两国人民生命安全。”
与中亚国家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授权国际专利10余项;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4届,学术交流互访1500余人次,签署合作备忘录30余项。
疫情中尽显担当和合作之谊。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也打乱了中心的工作计划,3月,新冠疫情在乌国全面爆发,防疫物资告急。中心随即组织anso、上海药物所、维吾尔药业和银朵兰等多家单位和企业,向乌兹别克斯坦捐赠了价值200余万元的防疫物资和药品。同时,中心3名驻乌人员带领着2名乌国员工,在12亩的成果转化基地封闭式坚守6个多月,他们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通宵搭档,以最快速度生产出2万盒抗病毒药物rutan,并捐赠给了乌国政府协助抗击疫情。同时,作为“国家队”、“国家人”,中心始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在中国驻乌使馆的建议下,中心建立了乌兹别克斯坦首家由中方主导的核酸抗体检测平台,保障了疫情期间中乌两国航班的正常通航,为我国远端疫情防控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中心积极响应外交部及使馆组织的“春苗行动”,承接为在乌华人接种国产疫苗的光荣任务。鉴于上述工作,中心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以党员同志为代表的中心工作人员面临困难和曲折时,积极乐观,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在异国他乡谱写了一曲中国科学院共产党人的青春奋斗乐章,他们的成绩是对党员先锋模范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完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