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李豫东:逆风前行 不言放弃-凯发k8官网登录vip

【中国科学报】李豫东:逆风前行 不言放弃

发布时间:2024-02-08


“做科研,顺风顺水的时候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在逆风前行,这就需要科研人员经受住考验,对理想和信念坚定执着,不言放弃。”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研究员李豫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过去一年的工作虽然充满挑战,但在团队成员的齐心协力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如参与建设的世界首台10~60兆电子伏(mev)的同步质子加速器成功出束。

不久前,李豫东获评2023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

李豫东(左一)领衔的抗辐射机器人攻关队伍。 受访者供图

逆风前行 勇挑重任

提起李豫东,新疆理化所的同事和同学的第一印象是“大忙人”。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李豫东几乎全年无休,可他对自己的工作状态却不是很满意。“虽然我感觉比以往更刻苦、更努力,但能拿得出手的成绩并不多,也许我遇到了科研周期里的逆风期。”

尽管过去一年的科研工作不太顺利,但李豫东还是经受住了考验,带领团队逆风前行。

2023年8月,由新疆理化所参与建设的质子位移损伤效应模拟试验装置建成出束并调试成功。

李豫东介绍,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一台可以在10~60mev范围连续精确提供宽注量率范围高品质单能质子束的装置,是中国唯一由辐照装置、元器件测试系统和辐射场测量设备就近配置构成的功能完整的“三位一体”累积辐射效应试验平台,可满足国家航天技术发展需求。“这项成果是我们团队共同努力完成的。”

基于质子辐照装置,李豫东带领团队设计并实施了光电探测器件辐照试验,揭示高精度光电探测器在轨故障的原因,为空间光学卫星型号任务提供了支撑。团队利用国际领先的单能、低通量质子束,标定了超强激光粒子加速诊断设备汤姆逊粒子谱仪、嫦娥七号月表环境探测系统高能粒子探测器,支撑了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及重大航天工程。针对空间科学用大面阵ccd器件应用需求,团队设计了辐照试验及测试方案,支撑了国产自主可控高精度光电探测器的抗位移损伤优化设计。

2023年,李豫东还带领团队完成了高分、遥感、创新系列卫星及天舟货运飞船等型号任务的元器件评估。

“我们建成的研发平台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李豫东自豪地说,“未来,我们还将实现更高的目标、更大的成就。”

厚积薄发 努力没有白费

“李老师对自己要求太高了!”新疆理化所的同事和同学这样评价李豫东。

2009年,李豫东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内地高薪,义无反顾回到家乡新疆,扎根科研一线。

他从基础研究入手,针对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等,研究其辐射环境下的辐射效应与损伤机理,发展抗辐射性能评估与抗辐射加固技术,为宇航电子器件、卫星与核装备研制提供抗辐射保障。

“我们的很多研究工作体现为海量的数据和分析报告,这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能有丝毫松懈,否则研究的东西就会失去意义、用不上了。”李豫东说,“由于研究成果比较抽象,虽然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但有点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

李豫东带领团队一路坚持,并基于多年的积累,在近几年厚积薄发,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比如,在抗辐射加固技术方面,相应技术已应用于航天、相关元器件与核工业等领域。

不过,李豫东也意识到,要满足国家航天、核工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需求,抢占科技制高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他和团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坚持不懈地刻苦攻关。

李豫东透露,在新的一年里,团队的主要工作目标是聚焦本领域的科技制高点,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继续打磨关键技术。

党建强 科研强

身为新疆理化所党委委员、固体辐射物理研究室党支部书记,李豫东表示:“面对我国抗辐射装备尚不能全面自主研发、严重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作为党员,我有责任也必须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同事眼中,李豫东这些年来将党员积极进取、带动非党员共同拼搏、奋斗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并坚持奋战在一线。

比如,他以身作则、刻苦钻研,带领团队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辐射视频系统、照明光源、辐射探测器,以及机器人供电、控制、通信模块等系列产品样品,抗辐射性能显著优于当前国内产品,重量大幅减轻、体积大幅缩小。

“我们已和中核集团核动力运行研究所、中广核研究院等单位开展广泛合作,拟针对上述单位需求开发出更多产品。”李豫东介绍,通过持续努力攻关,团队研制的视频相机抗辐射能力表现优秀,抗辐射性能是传统屏蔽产品的100倍,重量则不到传统产品的百分之一,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交付总体单位用于任务竞标。

在李豫东拼搏、奋斗精神的感召下,固体辐射物理研究室非党员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多人表达强烈的入党意愿,团队内部团结协作意识高度统一。

李豫东感叹道:“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最重要、最根本的经验,就是牢牢把握以‘党建强’促‘科研强’的发展经验,坚持创新能力提升,坚持自我完善,形成科研发展与党建提升的良性循环,使党建与科研的融合擦出‘绚烂火花’,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动力。”

《中国科学报》 (2024-02-08 第1版 要闻)

(记者:沈春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