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乌鲁木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一线调研丨加快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的乌鲁木齐实践(节选)
发布时间:2024-03-21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王丽丽 唐红梅)
天山南北,畜草、棉花等种子正在播种,创新的种子生发壮大,在乌鲁木齐,遍布天山南北的动植物、原材料,在“新质生产力”这根魔法棒的“指挥”下,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新质生产力何以为“新”?“新”在新科学技术、新生产方式、新产业形态,也“新”在新生产关系,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乌鲁木齐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乌鲁木齐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让新质生产力在产业上“落地生根”。近日,位于高新区(新市区)新疆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园的“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药品的研制开发。记者石磊摄 在科技领域,从0到1,代表着研发突破。从1到100,代表着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市场。 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一直是公认的难题。一方面,科研机构和团队的很多科研成果,由于缺乏第一时间与市场主体对接、推介的机会,经常出现“藏在深闺无人识”等现象,致使其价值得不到体现,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对科技成果有需求,但常常“拿着钱找不到卖家”怎么办?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乌鲁木齐科研院所转变思路,紧跟市场需求研发科技成果,把专利变成产业,实现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跃”。 棉花花俗称草花,是在棉花成长形成棉桃前所开的花,作为棉花产业的副产物未被有效利用。 在位于高新区(新市区)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对棉花花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发现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并研发了中药有效组分新药棉花花总黄酮片,用于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症,该成果转让给新疆维吾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棉花花总黄酮片已经进入临床ⅱ期试验阶段。 “这是自治区第一个医药成果转化案例,如果研究顺利,预计药品还有两三年上市。”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资源化学研究室副主任吴涛说。 作为新疆生物医药企业和机构来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凭借丰富的多样性资源,新疆为生物科技企业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平台。 “我们利用新疆石榴皮、植物草籽等本土很多天然的植物成分研发药品。”吴涛说,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的民族药关键技术与工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科研人员重点围绕新疆地产中药、民族药开展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的研究。 3月20日,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在高倍显微镜下鉴别药物中的西红花(即藏红花)药材,制定新药的质量标准。 “目前我们在进行十多种新药的研发工作,其中有3个新药已转让本土企业。”吴涛说。 同样,最近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历时5年研制的司亚丹凝胶,也已进入新药申报阶段,司亚丹凝胶作为治疗白癜风外用制剂,制剂原料主要以新疆本地中草药为主。 该研究所副研究员罗玉琴介绍,该药品前期在实验室做了筛选工艺,确定了最佳处方的配比,并进行了中试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现在研发资料都已经进行整理,准备提交给cde(国家药品审评中心)进行临床试验的申请。 一个新药的研发需要漫长的周期,其间要反复地论证、实验、中试,最终形成技术资料报送国家药审中心技术审评。 在吴涛看来,这个过程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具有一定技术难度和时间成本,但在新药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企业生产优势、资本优势可以高效地推动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工作。因此,在新疆民族药新药的研究过程中,把专业的工作交给专业的人,才能更好地融合,取长补短,将研究成果最大程度转化。 近两年,乌鲁木齐通过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平台,促进城市间政策融通、资源流通、服务联通,推动产业合作、技术合作与人才合作,打造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政策链,推进“科技 经济”深度融合,共创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新空间。 市科技局数据显示:去年,乌鲁木齐推进新疆科技成果(技术)交易中心建设,培育建立17家自治区级技术转移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占到全疆63%。支持19个跨区域协同创新项目,推动先进技术资源在乌鲁木齐市落地转化。 今年,乌鲁木齐将继续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积极融入“八大产业集群”,深入研究我市11个特色产业29个细分产业链上、中、下游发展现状和产业方向,加强创新链强链、补链、拓链,梳理产业、技术、人才深度融合。同时持续推进国家科研基础条件的平台建设,端稳、擦亮怀柔国家实验室新疆基地、“光伏材料与电池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引才引智基地国字招牌“金饭碗”,培育构建产业、技术、人才集聚和溢出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