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扎根新疆 精益求“晶”——记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创新团队-凯发k8官网登录vip

【旗帜】扎根新疆 精益求“晶”——记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创新团队

发布时间:2024-11-11
2024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评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创新团队获此殊荣。这是一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青年科研团队,扎根新疆17年,坚持深紫外倍频晶体材料研发,提出了硼酸盐氟化设计理念,发明了abf系列深紫外倍频晶体,刷新了倍频深紫外激光输出最短波长世界纪录,巩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为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早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青春力量。
白手起家

>>>


2007年,潘世烈结束了在美国西北大学的留学生涯。34岁的他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留下还是回国?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发展,而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动力。面对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伸出的橄榄枝,他毅然选择来到地处祖国西北边疆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发展,立志为祖国的科技创新事业贡献力量。“既然决定了回国做科研,我就要选择一个能静下心来做事的地方,新疆就是这样的地方。”如今,潘世烈已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创新团队领头人。

20世纪90年代,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发现并研制了bbo、lbo、kbbf等紫外/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也被国际称为“中国牌”晶体,奠定了我国紫外/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然而,深紫外领域仍存在尚未被解决的国际难题。年轻的潘世烈,肩负着老一辈科学家“突破深紫外瓶颈”的嘱托和期望,凭借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坚信硼酸盐体系是“富矿”,从其丰富的结构中一定可以探索出性能更加优异的新材料。他“招兵买马”、组建实验室,勇啃这块“硬骨头”。通过不懈地努力,团队开发出氟化硼酸盐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新体系,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步履不停

>>>

从成立初期的3名成员,到现在的143人大团队,“人人都是顶梁柱,个个都要不服输”的精神深入人心。

2014年9月,身怀六甲的青年职工杨志华,收到一个重要项目的终期答辩通知。考虑到她的身体情况,团队成员纷纷提出代替她去答辩,都被她婉拒了。“我回国入职不久,这是我承担的第一个重要项目。终期答辩我一定要去,好好地汇报工作,交出我的答卷。”现为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创新团队理论计算组组长的杨志华研究员回忆说。最终,她凭借丰硕的科研成果、坚韧自信的精神风貌获得了全场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终期答辩。

每逢年节放假,团队成员既开心又担心。“实验室的炉子不能停,晶体还在炉子中生长,没人看护的晶体就像没人管的小孩儿,长歪了怎么办?”团队在读博士陈自龙夜以继日,每天照顾他精心培育的晶体“孩子”。这样的“晶爸晶妈”还有很多。十几年如一日,在一个个青年职工、研究生的接续努力下,实验室的炉子没有一天停火。在每个人心里,“中国牌”晶体的创新脚步一刻也舍不得停歇。

单晶结构测试解析是晶体材料研究工作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每个研究生都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熬夜测晶体都是要争着来的,这次你通宵,下次轮到我。”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创新团队李广卯副研究员说,“十几平方米的空间内,大家分工有序,有的称料,有的取晶体,有的洗坩埚,有的做测试,实验室的灯好像从未熄灭过。大家一起干科研,虽然条件艰苦,但仍觉温暖。”

目前,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创新团队配备了全球最先进的单晶衍射仪,测试效率比之前提高了5倍。连轴转通宵实验的场景,每天仍在上演。
从0到1的突破

>>>

“每周的组会是一定要开的,就讲国际上最新发表的文献,讲我们自己最新的工作进展。”潘世烈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时刻保持警醒,不停地探索,培养从0到1突破的能力和勇气,才能抢占科技制高点。”

自团队成立以来,3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一直是中坚力量。2023年,33岁的米日丁·穆太力普研究员在《自然·光子学》期刊首次提出“全波段相位匹配”概念;2024年,27岁的崔晨博士通过实验室研发的新型倍频晶体调制输出了深紫外激光,刷新世界纪录。

坚持不懈、百折不挠是这个团队的气质。在白手起家的发展过程中,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创新团队总结出了青年人从事科研工作的座右铭:策略、勤奋、细节、执行。这也是他们啃硬骨头的“技巧”和敢为天下先的底气。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

团队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得益于一批批青年人的不断加入和接续奋斗。新疆地处西部边陲,人才引进极为困难,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始终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为每一名青年科研人员量身打造职业发展规划,给予充足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这是一个有人情味儿、有烟火气的地方,我博士毕业后来到新疆,一晃已14年了。”晶体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张方方研究员回忆道。

“研究所通过国家、中国科学院、地方、研究所人才政策的合力加持,为引进人才配套安家费和保底年薪,提供可拎包入住的过渡房,拓展配偶就业、子女入学渠道等,不断优化人才引育环境。我们在这里心无旁骛地潜心科研,没有后顾之忧。”团队新成员、毕业于山东大学的“95后”青年博士吴雅博说。

在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来自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日本神户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知名高校的多名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先后加入团队,形成了一支敢打硬仗、团结实干的高水平科技攻坚队伍,为西部“稳定优秀人才、吸引东部人才”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2024年4月29日,团队青年代表李广卯参加了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仪式。“现场看到了全国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在国防、科技、工业、教育等各个领域奋勇拼搏、挺膺担当,我备受鼓舞。”李广卯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新时代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肩负着时代重任。作为我国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生力军,我们正当青春,正该奋斗。”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