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会第一季“无处不化学”主题科普活动之新疆行在乌鲁木齐启动
2024年10月9日,中国化学会第一季“无处不化学”主题科普活动之新疆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顺利启动。本次活动由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与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主办,中国化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化学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新疆物理学会、新疆化学会承办,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协办。来自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乌鲁木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中学、乌鲁木齐市第113中学、乌鲁木齐市第八十小学、霍尔果斯市丝路小学的300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1新疆行专题科普活动第一站
新疆行专题科普活动第一站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第一站活动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孙正文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科普专家团成员韩布兴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化学会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精心策划了“无处不化学”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同时为助力提升西部地区科学教育质量,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国化学会的“无处不化学”主题科普活动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化学科普工作,特别举办了本次“无处不化学”之新疆行专题科普活动。韩院士深入浅出的向同学们阐述了生活中“无处不化学”,也借此机会和同学们分享了他自己研究领域“绿色化学”的前沿和进展,并希望同学们将本次活动所学融入日常生活,未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刘志伟希望同学们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积极参与各项活动。通过与专家们深入交流,从而开阔视野、提升自我。
孙正文书记在乌鲁木齐一中主持中国化学会第一季“无处不化学”主题科普活动开幕式
韩布兴院士致辞
“化学大家谈”系列科普报告第二讲是此次活动重要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陈春英以“微末之处有乾坤—纳米科技创新与医学应用”为题,从什么是纳米科学与技术、纳米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创新发展三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纳米科学。同时,也分享了自己的科研体会,她指出“开放思维是科研创新的要素,对未知的好奇心是最好的研究起点,勤奋和专注是对待科研的态度。”陈院士精彩的报告获得在场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陈春英院士在乌鲁木齐一中做“化学大家谈”科普报告
随后的“化学家面对面”环节,特别邀请了韩布兴和陈春英担任活动嘉宾,由来自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的高一学生何雨哲、田芮荧、宋源璟共同主持。同学们分别做了两位老师的介绍,让在场的同学提前了解到两位嘉宾的科研工作、生活趣事和人生箴言。在座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韩院士和陈院士提问,从“高中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学专业”“在科研中遇到过什么挫折并是如何克服的”“青年学者该如何更快更好的开展研究”到“女性学者该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等等,两位老师耐心地逐一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韩布兴院士和陈春英院士在乌鲁木齐一中参加“化学家面对面”活动
2新疆行专题科普活动第二站
新疆行专题科普活动第二站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中学。陈春英院士在“化学对对碰”专题活动中介绍了自己的科研经历,研究方向。并结合个人经历对如何培训化学兴趣,开启化学之路与初中生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同学们好奇的提出了一个个问题,陈院士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中国化学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董焕丽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蔡珍珍分别为同学们带来了《会导电的塑料》和《看得见的嗅觉传感》的科普报告。董焕丽研究员以其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新材料世界。她详细介绍了导电塑料这一前沿科技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蔡珍珍副研究员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了嗅觉传感的基本原理,即通过模拟狗鼻子的嗅觉过程,利用化学传感器捕捉并识别空气中的分子信息,从而实现对气味的检测与识别,令人大开眼界。
董焕丽研究员在兵团一中做《会导电的塑料》科普报告(上);
蔡珍珍副研究员在兵团一中做《看得见的嗅觉传感》科普报告(下)
3新疆行专题科普活动第三站
新疆行专题科普活动第三站来到乌鲁木齐第113中学,来自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薛进老师,为小学生和初中生分别带来了题为《纳米科技就在我们身边》和《小纳米撬动大未来》的精彩报告,让在场的每一位学生都沉浸在了纳米科技的奇妙世界中。在面向小学生的报告中,薛老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将纳米这一微观尺度单位的概念引入孩子们的世界。她鼓励孩子们从小培养科学思维,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为未来的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而面向初中生的报告则更加深入和专业。薛老师从纳米科技的学科交叉性和职业关联性出发,详细阐述了纳米科技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岳秀,为高一学生带来了《我与油水有个亲密接触》的精彩报告。岳老师从油田开发带来的水污染问题切入,详细阐述了含油污水高效分离和处理的重要性。
薛进老师在113中学做《纳米科技就在我们身边》、《小纳米撬动大未来》科普报告(上图);岳秀副研究员在113中学做《我与油水有个亲密接触》科普报告(下图)
4新疆行专题科普活动第四站
10月10日,第四站新疆行专题科普活动在霍尔果斯市丝路小学举办。薛进老师再次登上讲台为丝路小学的同学们带来报告《纳米科技就在我们身边》。薛老师以霍尔果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为引子,巧妙地将纳米科技与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相联系,激发了同学们对科技与文化交融的浓厚兴趣。
薛进老师在霍尔果斯丝路小学与学生合影
在“无处不化学”之新疆行专题科普活动中,除了顶尖专家的精彩分享外,来自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研究生志愿者们也积极投身科普工作,进入各小学开展“玩转化学”系列课程,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更多孩子的心田。在乌鲁木齐第113中学小学部及其他参与的学校里,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趣味化学课。课程中,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鉴定酸与碱,并请同学们上台亲手使用ph试纸。利用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的变色实验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酸碱与物质发生反应的实验,向同学们展示有些物质遇到酸会产生气泡,有些物质遇到碱会产生沉淀。利用曼妥思+可乐制造了激动人心的人造喷泉。还进行了碘钟实验:碘具有不同的价态,每种价态在溶液中颜色不同。过氧化氢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过氧化氢在mn2 催化下分别跟碘酸钾、单质碘发生振荡反应 ,使溶液的颜色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无色→琥珀色→蓝色) ,直至过氧化氢完全反应 ,溶液的颜色才不会再变化。美轮美奂的化学反应,获得了同学们喜爱。此外还有人造冰雪、牛奶烟花等实验、“可乐”变“雪碧”等等简单安全有趣的实验,邀请同学们上台一起完成,同学们积极活跃,意犹未尽。激发了孩子们对化学的兴趣。
研究生志愿者向小学生开展“玩转化学”科普探索课程
此次新疆行专题科普活动将持续到10月16日,志愿者们将继续为乌鲁木齐地区小学生送上“玩转化学”科普探索课程。
注:中国化学会“无处不化学”主题科普活动
中国化学会于2024年9月正式启动“无处不化学”主题科普活动,通过打造“化学大家谈”科普报告、“化学家面对面”、“化学对对碰”、“玩转化学”科普探索课程等系列品牌活动,旨在打破知识壁垒,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公众展示化学的深邃奥秘与广泛应用,激发公众对化学兴趣与好奇心,引导公众了解化学的无限魅力与潜力,提升公民化学素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助力科技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