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理化所在伊犁绢蒿倍半萜及其潜在抗白癫风活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围绕干旱区特色植物开展新颖结构的天然化合物的分离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是新疆理化所民族药研究创新团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两年来,该团队对新疆伊犁绢蒿中的倍半萜类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共分离鉴定倍半萜类化合物18个,其中罕见的5/5/4三环结构的新骨架倍半萜1个 (1),罕见的6/7含氧杂环骨架的降倍半萜1个 (2),新倍半萜10个 (3-12)和已知倍半萜6个 (13-18) (图1)。通过紫外、红外、核磁、实测ecd和计算ecd、量子化学计算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确定了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并推测了新骨架化合物1和2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
图1. 化合物1?14的化学结构
在活性筛选中,发现分离得到的倍半萜具有不同程度的促黑色素生成活性,尤其是化合物7对小鼠黑色素瘤 (b16) 细胞的促黑色素生成活性强于阳性对照8-甲氧补骨脂素 (8-mop)。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化合物7通过激活b16细胞中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 (mitf) 的表达来促进黑色素的生成,同时具有明显的抑制ifn-γ趋化因子激活的jak/stat信号通路的活性,因此推测化合物7具有保护黑色素细胞免受自身免疫破坏的潜力,有望成为开发抗白癫风药物的先导化合物。
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倍半萜的骨架类型,而且作用机制研究为开发抗白癫风药物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以《sesquiterpenoids from seriphidium transiliense and their melanogenic activity》为题发表在天然产物化学国际权威期刊《天然产物杂志》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22, 85, 2570-2582),并被选为封面文章 (图2)。新疆理化所为唯一完成单位,阿吉艾克拜尔·艾萨研究员和邹国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2022级博士生吴俊芳为第一作者,阿不拉江·图拉克副研究员指导吴俊芳同学完成化合物的分离分析、结构鉴定及文章撰写,臧登助理研究员进行了抗白癫风活性机制研究。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
文章链接:
图2. 文章封面